北京昏黄雾霾的天气总是让我提不起干劲。惺忪的午后,没有温暖的阳光,凋零的杨树叶随风卷落,在路的两边堆挤、簇拥着取暖。真是一派凌烈寒冬将至的景象。自然使我想起《冰与火之歌》中的"For the Winter is coming"。在图书馆逗留一会,借了前些日子没有看完的三岛由纪夫的两本书,之后去实验室。寂静无人的实验室,让我觉得一阵轻松。翻看书页,细腻需要揣摩的文字跃然纸上,看多了不禁觉得眼皮沉重。渐渐低垂地头触及桌面时,我顺其自然地入眠。等听到有人走近的脚步声,醒来时,天色更加昏暗。而我依然沉浸在刚才那刻不曾记忆的睡眠状态,觉得未曾有过的清醒与自然。就好比幼年时,炎热的午后,趴在斑驳破旧的木课桌上午睡,醒来后还得慌张抹去嘴角渗出的口水一般,寻常得无需解释。
我的生活需要太多的解释。一些说给别人听,一些让自己相信。生活也太容易让别人评论。写些文章,拍些照片,便需要被他人挂上“小资”、“文艺”等浪得虚名得不甚悦耳的称号。一切远没有如此精致,无非是将生活光鲜的一面交由他人评论,而将丑陋的那面抛弃在角落,任其一点点吞噬心灵。多久没有问自己想要什么?这问与不问,都是没有答案,就又有显得没有什么差别。这样的问题看来又像是一种严刑逼供,还要考虑他人是否笑我痴狂。
今年去过几个城市,从新年伊始的拉萨,到重庆、泉州、南京、九江、南昌、南宁、北海、桂林。似曾相识的风景,转眼换过。总是与过往发生的琐碎事情串联在一起。例如看到大海,便一并将所有与大海有关的情节思索一番,陷入沉重难以自觉的回忆。最早的大海,开始于高中,姨丈开车带我们穿过重重隧道去厦门。后来是湄洲岛游玩中领略的海中仙岛和傍海的崇武古城。台湾时刻,淡水、福隆、垦丁、高雄之间辗转变换的沿海城市风景。更往后是毕业前同学一起去的北戴河,坐在沙滩上,道别一群四年中没有过密交往的同学。泉州游玩时,热情却无聊地花六个小时坐公交看到的黄金海滩。最后才是一天午后在北海银滩上的回望与遐想。每一次的离开与远行,于我而言冥冥中都带着使命。总信誓旦旦地说要记下一份见闻,却甚少向他人讲述。待别人问起时,也轻易地用一些“还不错啊”、“值得去看看”的言论搪塞了事。对我来说,旅行是一种修行。无求与有求之间、得到与失去之间,无法轻易分清。开始明白许多作家笔下“苦旅”的缘由。人本能地去寻求一些感伤的情节,在悲伤之中滋养自己。看过一些职业旅行者写的书,如《我睡了81人的沙发》《背包十年》《搭车去柏林》,一种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的旅行方式在心中生根发芽,不停生长。青旅住宿时,听一些徒步、搭车、骑行的人讲诉他们的经历,才发现书中写到的那些人、那些新鲜的旅行方式离我如此近。
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并不烦躁,只是偶尔会被一种无法制止的空虚占据心灵。越是长大到思想健全,便越觉得思想于我是如何的缺乏。与其说是稳重、处事泰然,倒不如说是平庸、缺乏个性。我深深地明白,无法接受自己的我,终将一生平庸,无论现在怀有多大的期望。这也不像是宣誓,或是释放。近来,有位朋友认为我是一个丰富的人,对于这样的赞誉,我欣然接受。我会想到《机器人瓦力》电影中,瓦力对于美好的追求,虽然瓦力并不优秀。像瓦力一样,做个"collector of life",我也是一直在努力的。